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2月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亿。以智能手机为主要网络终端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信息获取渠道,因此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就必然离不开“新媒体”视域。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实现了革命性的变革,具有信息海量、快速、交互、生动等特点,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一方面可以拓宽教育的途径、丰富教育的内容,增强教育的便捷性、互动性;另一方面新媒体传播的多元文化思想,特别是偶有传播的黄色、暴力、谣言等带来的“温床效应”,会消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我们应该在客观分析新媒体对大学生影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有效利用的方式方法,趋利避害发挥新媒体的优势作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形成联动效果。用新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应加强教育引导,调动各方力量,形成上中下多层互动的协调联动体系。高校可成立新媒体(网络)工作领导小组,形成高效严密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保证对新媒体工作的投入和管理;发挥辅导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提高他们的新媒体运用技能,增强他们的四个意识,使他们成长为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通过专题班会、知识讲座和选修课等方式,强化他们的网络法制观念和道德自律意识,增强他们的网络自控力、辨别力和免疫力,引导他们文明、健康上网,合理、规范使用新媒体。
注重平台建设,加强引导互动。新媒体可以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传播、教育提供强大的功能服务,高校应善用新媒体,建设好各级各类新媒体平台。构建校园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矩阵,推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微信公众号建设,把握好时、度、效,提高网络思政引导力,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充分利用互动性强的即时通信工具,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布相关信息、开展文化活动、回答热点问题等,吸引大学生的自觉主动参与,以正面宣传、反面点评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大学生思想当中去。
融入课堂教学,提升教育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高校应积极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课程吸引力,主动探索“慕课”和“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进行课程创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将教材的主要内容制作成电子杂志、课件上传到网络平台供学生下载,也可以将优秀教师对课程重点、难点的讲解视频放到课程网页共享或在课堂上穿插播放;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上的问题网络反馈、随堂网络测验、学生PPT演讲、知识点游戏通关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教学时空上,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与课程有关的方针政策、时事新闻、评论文章或影视讲座等教学信息,优化课程资源、实现互动教学,激发学生的网络学习兴趣。
重视动态监管,净化网络空间。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极大的负面作用,如果引导不及时、监管不到位,极易引发不良信息的快速传播,影响主流阵地声音。高校应该建立相应的动态监管机制,选拔政治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新媒体信息管理员,时刻关注新媒体网络舆情,建立新媒体网络信息引导反馈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把握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主动权;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充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构建新媒体网络环境评价过滤体系,及时甄别、“屏蔽”有悖于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垃圾、有害信息,设立网络有害信息举报机制,号召广大师生自觉抵制举报新媒体传播中的不良信息,使大学生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